华夏文明五千载,赏玩奇石的历史亦是源远流长,许多名人与奇石都结下不解之缘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历史名人与奇石间的趣闻轶事。
卞和献石
卞和是楚国的一名奇石收藏家,他在荆山脚下采到一块“落凤石”先后向楚厉王、楚武王和楚文王三位楚王献宝,在被砍掉双脚、历经各种磨难后,终被文王接纳,并雕琢成“和氏璧”,并引发出闻名古今的完璧归赵的故事。而“和氏璧”这一奇珍异宝被130多位帝王收藏1600余年、又创造了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后却不知所终。


陶渊明卧石
在南北朝之前,收藏、鉴赏奇石只是处于朦胧状态。那时帝王的行宫,富户的豪宅只是用一些石头构筑假山,装饰庭院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收藏、鉴赏观赏性的奇石已渐成风气。奇石从构筑园林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,开始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。被后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爷的陶渊明就是当时的赏石大家。
陶渊明弃官归田后,住在星子县的粟里陶村。这里位于庐山南麓,悬崖峭壁,奇峰异嶂,深峡幽谷,飞瀑流泉,山翠水碧,风景宜人。金秋季节,陶宅边有片片菊丛,不远处的山谷之中,有丘石如壁,纵横丈余。据《南史》记载:这位田园诗人每次醉酒归来,便“醉辄卧石上”,赏菊之余,诗兴大发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和“归去来兮”的千古绝唱便是醉卧此石的杰作。他老先生见此石有醒酒提神的特殊功效,就给他取名为“醉石”,此石旁边的小水池,命名为“醒池”。此举引得后人赞叹不已,宋人程师孟作诗曰:“万仞峰前一水傍,晨光翠色助清凉。谁知片石多情甚,曾送渊明入醉乡。”


牛僧孺好石
唐代宰相牛僧孺也酷爱奇石,对奇石来者不拒,尤以太湖石之富而自豪。他的府第和别墅中藏石极多。牛公“与石为伍”,“待石如宾友,亲之如贤哲,重之如宝玉,爱之如儿孙”。一次,苏州太守赠他一块“奇状绝伦”的太湖石,他欣喜异常,特邀白居易、刘禹锡共赏,并为此石酬唱往返,留下了数首咏石诗篇。

白居易鉴石
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深爱太湖石,是唐代奇石鉴赏的方法唯一创始人。白居易对石收藏立论重在欣赏,如他在《太湖石记》中说,“百仞一拳,千里一瞬,坐而得之。”“三山岳百洞千壑……尽在其中”。退任后,他将收藏的五个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畔,仅以二室、四窗的草堂作垂暮之年安身之地。并作诗云:“弄石临溪座,寻花绕泉行,时时闻鸟语,处处听泉声。”

乾隆题石
清乾隆皇帝对产于安徽的“天下第一石”灵璧石情有独钟。六次下江南有三次因喜欢灵璧石而绕道灵璧石产地,题诗,题字,留下许多故事。为了能与灵璧石相伴,每次绕道,乾隆总要选采一批较好的灵璧石运回北京故宫。第三次乾隆三十三年(1765年),乾隆再次南巡住在徐州行宫,看到“蟠龙石”,勾起了对灵璧磬云山的回忆,于是决定再去磬云山龙门寺,先到庙里进香,随后去“玉磬庵”。当时尼姑正在练书法,见乾隆到来,当即双手合掌口念“阿弥陀佛”。两人随即交谈起来,当谈到灵璧磬石形、音之特点时,乾隆兴致很高,尼姑便将自己珍藏的一块灵璧磬石山峰示于乾隆。乾隆爱不释手,尼姑看出他有索石之意,但实在舍不得将此石送人,又恐伤了皇上尊严,乾隆无奈之下,左顾右盼看到旁边有盘未下完的棋局,便心生一计要求尼姑陪他下棋,并说:“如果朕下输了,就将随身所带佩玉给你;如果你输了,就将这块灵璧石给朕。”尼姑无奈之下,只好与乾隆对弈。双方都下得十分认真,尼姑棋高一筹,乾隆输掉了佩玉。乾隆输掉佩玉心有不快,得不到灵璧石更是身心不安。为了得到灵璧石,乾隆要求尼姑再下三局,尼姑看出乾隆爱石心切,只好将此灵璧石山峰献给乾隆。乾隆为表感谢,在尼姑书桌上写下“天下第一石”相赠。

沈钧儒集石
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沈钧儒对石头独有钟爱,行踪所及,必留心察访,携石而归,并特制一架子摆放。他收集的各种石头,大都具有纪念意义。有一块长圆形淡红色的石头,是他参观列宁住过的拉兹里夫草棚时捡来的;另一块黑色三角形的,来自鸭绿江国界桥;还有一块白色的,是参观罗盛教烈士墓的纪念。抗日战争时,他在重庆当律师,友人曾以珠宝翡翠和端砚相赠,他只收下属于石器的端砚。他的藏石中,有不少是研究地质发展史的生物化石。沈钧儒对石头视若珍宝,不忍离开须臾。文人沈钧儒先生平生爱书爱石,藏有许多富有纪念意义的奇石,书房取名“与石居”。吾生尤好石,谓是取其坚,掇拾满吾居,安然伴石眠。

|